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PAM(聚丙烯酰胺)与PAC(聚合氯化铝)作为污水处理领域的“黄金搭档”, 用 “甜蜜双排” 形容二者的协同作用十分贴切 —— 前者负责 “破局稳”,后者负责 “搭桥梁”,通过高效配合让污水中的污染物快速分离,最终实现水质净化。通过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处理效率,实现污水快速澄清与达标排放。PAM、PAC两者均是污水处理絮凝剂在水处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一、作用机理:各司其职,优势互补
PAC作为无机高分子混凝剂,通过电中和、吸附架桥和网捕沉淀三重作用,快速破坏污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,污水中的污染物大多带负电荷,彼此排斥形成“稳定胶体体系”,难以自然沉降。此时投加PAC,其含有的多核羟基铝离子会快速释放正电荷,与胶体颗粒的负电荷中和,使颗粒失去排斥力,迅速聚集形成初级矾花。这一过程能有效去除悬浮物(SS)、有机物(COD/BOD)、色度、浊度及部分重金属离子(如铅、汞),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。
PAM作为高分子有机絮凝剂,其分子链通过吸附架桥作用,适配PAC破稳后的中性/弱负电絮体,像“渔网”或“桥梁”一样吸附一个初级絮体,另一端吸附另一个,将分散的小絮体牢牢“勾连”起来,形成直径1-5mm的次级矾花,显著加速沉降速度。阴离子型PAM适用于带正电的悬浮物,阳离子型则对带负电的有机物(如印染废水中的染料分子)效果更佳,同时可降低污泥含水率,减少后续处置成本。
二、协同效应:1+1>2的处理效能
浊度去除率飙升
在电镀废水处理中,PAC与PAM联合使用可使悬浮物(SS)去除率从60%提升至92%,出水浊度显著降低,满足排放标准。
污泥减量与成本优化
PAM的加入可使污泥含水率降低30%,减少污泥体积和处置费用。同时,精准投加可降低15%-20%的药剂总用量,结合PAC的低投加量特性,综合成本优势明显。
适应复杂水质场景
低温低浊水:PAC对水温<5℃的污水仍保持高效,配合PAM可缩短沉降时间。
高有机物废水:PAC结合臭氧预处理,PAM选用高电荷密度阳离子型,可高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。
酸性/碱性废水:通过调节pH至6.0-9.0,PAC与PAM的协同作用不受影响,避免矾花松散或反应失效。
三、科学使用指南:精准操作,效率最大化
1.严格控制“投加顺序”:PAC在先,PAM在后
先PAC后PAM:PAC需在混合池或气浮机前端投加,形成初步矾花;PAM投加间隔建议延长至90秒,确保充分反应。PAC与PAM需分设溶解系统,避免直接混合。直接混合后会导致分子链缠绕失效。
正确流程:污水→混合池(投加PAC,快速搅拌1-2min)→反应池(投加PAM,慢速搅拌3-5min)→沉淀池/气浮池。
2.严格控制“搅拌强度”:先快后慢
PAC 投加后:需快速搅拌目的是让 PAC 与污水均匀混合,确保所有胶体颗粒都能被中和;
PAM 投加后:需慢速搅拌目的是让 PAM 分子链缓慢吸附絮体,避免高速搅拌打碎刚形成的絮团。
四、应用案例: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实践验证
印染废水处理:某印染厂采用PAC+PAM工艺,色度去除率达90%以上,出水COD<100mg/L,满足回用标准。
市政污水处理:PAC强化除磷工艺结合PAM污泥脱水,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悬浮物、浊度、辅助脱磷;总磷去除率提升至95%,污泥体积减少40%。
电镀废水处理:通过优化PAC:PAM投加比例(10:1-50:1),SS去除率从60%提升至92%,重金属离子浓度降至0.1mg/L以下。
五、未来展望: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协同升级
随着环保技术进步,PAC与PAM的协同应用正朝着智能化投加、低残留化方向发展:
智能控制系统:通过在线监测水质参数(如pH、浊度、COD),实时调整PAC与PAM投加量,实现精准控制。
绿色替代品研发:开发可生物降解的PAM衍生物及低铝/无铝PAC,减少二次污染风险。可生物降解、绿色环保的水处理药剂例如聚羧酸类阻垢剂聚环氧琥珀酸PESA、聚天冬氨酸PASP等都是在环保领域中发挥优异的产品。
资源化利用:将PAC-PAM联合处理后的污泥转化为建材原料或土壤改良剂,实现废物资源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