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
在环保领域,膜技术作为水处理的核心手段,其高效运行依赖于多类药剂的协同作战。正如“阅兵”中展示的“成体系、要素全、实战化”装备方阵,膜系统药剂通过“预处理-阻垢-清洗-消毒”四大技术方阵的精密配合,形成了一套针对高污染、高硬度水质的“全周期抗污堵解决方案”,成功攻克了工业废水回用、海水淡化等领域的“硬骨头”难题。
一、膜系统药剂“四大技术方阵”揭秘
预处理方阵:絮凝剂与氧化剂的“先锋突击”
预处理是膜系统的第一道防线。预处理药剂先“扫清障碍”:絮凝剂去除废水中80%以上的悬浮物和胶体,减少膜表面的物理堵塞;杀菌剂控制微生物繁殖,避免生物黏泥附着;预处理型阻垢剂提前络合钙镁离子,以防止后续运行中形成硬垢。
以反渗透XT-150有机絮凝剂为例,其通过电荷中和与架桥作用,可去除水中90%以上的胶体、悬浮物及部分有机物,显著降低后续膜污染风险。在无离子交换预处理的反渗透(RO)、纳滤(NF)或超滤(UF)系统中防止结垢,提高产水量和产水质量使进水SS(悬浮物)从120mg/L降至5mg/L以下,COD(化学需氧量)去除率提升35%,为后续膜分离创造了“干净”的运行环境。
阻垢方阵:耐污染膜与专用阻垢剂的“双剑合璧”
针对高硬度、高硅水质,耐污染膜专用阻垢剂与反渗透膜阻垢剂的协同成为关键。例如,在水处理中DTPMPA可用作循环冷却水、锅炉水的阻垢缓蚀剂,并可用于含碳酸钡高的油田注水和冷却水、锅炉水的阻垢缓蚀剂;专用反渗透阻垢剂XT-0100可以阻隔碳酸钙、硫酸钙、硅等处在水质中的污垢,同时适用于反渗透RO系统及纳滤NF和超滤UF系统中防止膜面结垢,提高产水质量和出水率。
螯合作用:阻垢剂中的有机膦酸盐与Ca²⁺、Mg²⁺形成稳定络合物,防止晶体析出;
晶格畸变:聚天冬氨酸干扰碳酸钙结晶过程,使垢层疏松易脱落;
膜表面修饰:通过疏松多孔支撑层设计,减少污染物沉积,与阻垢剂形成“化学防垢+结构减污”的双重屏障。
实际应用中,该组合使系统通量恢复至初始水平的98%,运行压力降低25%,能耗下降15%。
清洗方阵:酸性清洗剂的“攻坚”
当膜污染不可避免时,那么咪唑啉类系列产品,在用盐酸清洗金属时,加入酸洗缓蚀剂,即可抑制盐酸对钢材的腐蚀。酸洗缓蚀剂应用的前提为清洗介质为盐酸硫酸、清洗对象的基材为黑色金属。酸洗缓蚀剂适用于各种型号的高中低压锅炉的酸洗。
消毒方阵:非氧化性杀菌剂的“持久守护”
针对膜系统中的微生物污染,异噻唑啉酮非氧化性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结构,实现长效抑菌。异噻唑啉酮是无色至淡黄绿的透明液体,与微生物接触后能迅速地不可逆地抑制其生长,从而导致微生物细胞的死亡,故对常见细菌、真菌、藻类等具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。杀生效率高,降解性好,具有不产生残留、操作安全、配伍性好、稳定性强、使用成本低等特点。能与氯及大多数阴、阳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相混溶。高剂量时,异噻唑啉酮对生物粘泥剥离有显著效果。
二、技术方阵的“协同作战”模式
时间维度:全周期动态调控
根据水质波动与膜运行状态,药剂投加需实现“预防-治疗-恢复”的闭环管理。例如:
启动期:预处理絮凝剂+阻垢剂联用,建立初始清洁环境;
稳定期:动态调整阻垢剂投加量(通过LSI指数监测),维持膜表面低污染状态;
污染期:启动清洗方阵,按“碱性清洗→酸性清洗→消毒”顺序逐步恢复膜性能;
恢复期:补充预处理药剂,防止污染反弹。
空间维度:多级屏障设计
在膜系统流程中,药剂作用点需形成“梯度防御”:
前端:预处理药剂在多介质过滤器前投加,拦截大颗粒污染物;
中端:阻垢剂在保安过滤器后注入,直接作用于膜表面;
末端:清洗药剂在膜元件内部循环,精准去除深层污染。
化学维度:分子级协同机制,优化药剂分子结构与配比。例如:
有机膦酸盐+聚天冬氨酸:前者通过化学吸附形成致密保护膜,后者通过物理吸附填补孔隙,缓蚀率从68%提升至93%;
阻垢剂+絮凝剂:阻垢剂与絮凝剂复配时,分散微粒特性可防止絮体在膜表面沉积,胶体去除率提高40%。
三、攻克环保领域“硬骨头”的实战案例
高盐废水零排放:煤化工行业的突破
在某煤化工高盐废水处理中,采用“预处理絮凝剂+耐污染膜+阻垢剂+清洗剂”组合,成功实现废水TDS(总溶解固体)从15000mg/L降至50mg/L以下,回用水率达95%,降低危废处理成本。
印染废水回用:纺织产业的绿色转型
在某印染园区,采用“预处理氧化剂+阻垢剂+清洗剂”组合,使回用水COD从300mg/L降至10mg/L以下,满足印染工序用水标准,年减少新鲜水取用量120万吨,碳排放降低25%。
结语
膜系统药剂的“大阅兵”,展现了“技术方阵协同作战”的强大威力。通过预处理、阻垢、清洗、消毒四大技术模块的精密配合,以及时间、空间、化学维度的多级协同,膜技术成功攻克了高污染、高硬度水处理的全球性难题。未来,随着智能投加系统与AI水质预测模型的引入,膜系统药剂的协同效率将进一步提升,为全球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技术支撑。